一、创造机会认识情绪
日常生活中,其实会有很多让孩子认识情绪的机会,比如我经常和儿子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我对着镜子,做一些夸张的表情——大笑、难过,根据表情来描述情绪的词汇:“我很开心”、“我很难过”,并引导他来模仿我。这样的小游戏,可以让孩子对情感更加敏锐,准确捕捉到别人的想法,同时,也能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
二、在绘本或电影中习得共情
同理心的培养,认识情绪是第一步,而后的共情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观察并了解到他人的情绪是愤怒、开心还是难过之后,才能够体察入微、感同身受,做到真正的接纳情绪。可以说,绘本和电影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绝佳素材。平常我们陪着孩子,借助电影,绘本或游戏,我们可以经常问孩子:“你觉得这样做的话,他会有什么感觉”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感觉?”,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鼓励孩子关注别人的想法,培养孩子的情商力,这里要注意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做的是发问,而不是告知。
三、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
之前有个妈妈问我,为什么她四岁的女儿,特别喜欢跟布娃娃玩过家家、与枕头谈心......
这其实是幼儿期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五六岁之前的孩子,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那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心理,将物体“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形成同理心。
我带儿子出去散步,他喜欢摘路边的花花草草,我想培养他要护花草树木的好行为,那我就会跟他说:“你把小草的手臂摘下来,它会好痛的啊。”儿子听了,马上停止手中的动作,我继续引导他来抚摸小草:“我们来摸摸它,给它止痛啊”。孩子的悲悯之心,都是在这样日常的点滴细微处习得的。
四、理解并看见孩子的情绪
每天早上我都会带着儿子出门散散步,顺便买回来一点菜。有时候走在半路,儿子会突然缠着要抱抱,但是我提着很重的菜实在抱不动他,这个时候他就会哭闹撒泼。这时我蹲下来问他:“宝宝想要妈妈抱抱,是因为宝宝小脚累了对不对?”
他眨巴着泪眼点点头:“嗯!”“那妈妈先抱一下宝贝。”放下手里的菜,将儿子搂进怀里拍拍背,这个时候他的情绪就缓和很多了。于是我继续说:“妈妈提着菜走了很长的路,也很累了,我们都累了,那我们就一起停下来休息一下,休息一会儿再走?”他会点点头,就这么原地抱一抱,说说话,过一会儿他就愿意自己走路了。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其实是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要求,这时候如果父母只是说教、生气、批评,看不见、理解不了孩子的情绪,那他们以后也难以了解别人的感受。
我们需要做的是,蹲下来,孩子都有天生的柔软心,只要父母愿意蹲下来,站在他们的立场和角度,理解并接纳他们的情绪,孩子才能与这个世界产生共情。
转自作者:陈星彤_苏州正面管教
链接:https://{域名已经过期}/p/0ed063a6afd6
来源: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