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自律与专注力同样重要。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没有任何自制力,看电视不分白天黑夜、睡觉不看时间早晚、吃饭东张西望、做事情磨磨蹭蹭、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难完成定下的目标。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的秩序感,首先得让孩子学会自律,而父母在当中的角色十分重要。
1.父母需要以身作则,拒绝豆腐心
身教重于言传,再好的教育理念都离不开“身教”二字,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以身作则,但也要拒绝面对孩子哭闹的“豆腐心”,有助于让孩子懂得规则感。
父母需要明白:无原则、无底线的爱,只会让孩子更加任性、更加无理取闹。
2.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规则大于宠爱,宽容而不纵容,建立规则比说教更有效,父母可以与孩子约好时间玩玩具、一起制定逛超市买零食需要花费的额度、约好晚上入睡的时间等等,而不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但父母要明白,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要避免单向硬性的规定,而是与孩子双向互动,一起定规则对孩子形成自律意识才更有效果。
3.让孩子自己做主
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如果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要鼓励孩子去做,不要打破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
日常生活中,可以培养孩子做决定前思考,做决定后负责的习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自己做主,能够有效培养孩子的主见。
如果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被你安排好了,孩子就会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自然也很难学会自律。
4.让孩子学会吃苦
很多父母不但为孩子包办一切事情,甚至不让孩子做家务,孩子一旦摔倒或者遇到困难,父母们总会冲在孩子前面为他们抵挡一切。
事实上,让孩子学会吃苦,是对孩子最好的锻炼。
或许父母们并没有意识到,一旦长期对孩子百依百顺,一次次的妥协,只会让孩子认为眼泪、哭闹是满足自己需求最有力的武器。
因此,宽容适度地爱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会吃苦,在碰撞中成长,磨练勇气和胆量,学会自我保护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很难相信,一个面对诱惑,没有自控能力的孩子,在长大以后可以全身心投入做好一件事情;我们也很难相信,一个面对欲望,缺乏自律意识的孩子,在未来能够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在孩子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毫无艰难困阻的,而是充满诱惑、欲望、挫折的,拥有秩序感和自律意识的孩子,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重塑自己,更好地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