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家长对孩子运动习惯的重视和培养有关。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呢?
第一,为孩子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活动。
大多数孩子喜欢运动仅仅是因为玩得开心,这种从运动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成为他们运动的内在动力。
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运动兴趣时,需要重视孩子从运动本身所得到的乐趣,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家长可以采用具有趣味性和可玩性的器材,配合创新的玩法,让孩子在运动中探索,促进积极思维、勇于创新,并在过程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另一方面,家长可以用新颖、多样的体育活动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根据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运动内容,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有更大的兴趣进行体育运动。
第二,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鼓励孩子坚持运动
孩子在生长发育方面的特点,决定其精细动作和粗大运动的发展程度,拔苗助长不仅会让孩子有受挫感、失去兴趣,其结果也多是徒劳。2岁以前的孩子,大多数反应都是反射性的,从3岁开始他们才会逐渐发展出越来越多的运动技能。
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一般是对抽象的事物不太感兴趣,但更容易感知到具体的、形象的事物。3~6岁的孩子在运动时,单纯的动作练习虽然是技能的基础,非常重要,需要反复练习,但一般无法引起幼儿的兴趣,以至于很多孩子一开始基础练习就感到枯燥和厌烦。这正是因为他们在头脑中没有将基础动作和具体的形象对应起来,也就缺乏对于基础动作重要性的认知。
因此,家长可以设定一些故事场景,让孩子了解这些运动的意义,从而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进而坚持运动。例如,以小兔子运萝卜的故事,带动孩子练习反复运球,并且在练习过程中鼓励孩子多加坚持。
第三,在专业性和趣味性之间找到平衡,教学时循序渐进
尽管专业的运动需要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孩子在6岁以前精细动作发育尚不完善,身体力量也较弱,因此,未必能很好完成专业动作。
这时,家长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动作或问题,而要多加鼓励,慢慢引导。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逐渐习得新的运动技能,越来越专业。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们能保持对运动的持续兴趣。
第四,经常和孩子一起在户外运动和游戏,鼓励他们和同伴一起开展体育活动
孩子是否能坚持运动,关键还要看家长的态度。有的父母比较忙,宁愿让孩子看视频,这样就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喜欢运动。
家长需要经常和孩子一起到户外去运动和游戏,鼓励3岁以上的孩子参与到同伴社交中,和朋友一起开展体育活动。孩子们会创造自己的玩法,并且在适龄游戏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成为身心发育健全的孩子。
第五,与孩子一起观看体育比赛,关注相关的赛事,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家长与孩子共同观看体育比赛,关注相关赛事,能激发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孩子真切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这种内在动机能让孩子坚持枯燥的基本练习,并在运动尝试失败时仍然具备良好的心理弹性。
体育赛事中的个人赛事和团体赛事都能让孩子从中找到榜样,培养他们拼搏、坚持等优良品质,也教会孩子与人协作的团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