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即可在幼托机构等造成较大规模流行。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疱疹。
二、手足口病是如何进行传播的?
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传染期: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以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也可经呼吸道传播。时间分布:高峰期4-8月。人群分布:以儿童为主,5岁以下约占90%。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三、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四、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要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要洗手,成人在接触儿童前应洗净双手;
2.要养成吃熟食、喝开水的良好饮食习惯;
3.不与他人共用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并要做到勤清洗或消毒;
4.要经常开窗对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5.要勤晒被褥,勤换洗衣物;
6.要保持厕所洁净,在农村地区使用的非冲水式厕所,要对粪便进行石灰消毒或盖土掩埋;
7.要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合;
8.儿童到医疗机构就医时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