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特别是在北方,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为做好防控工作,有效减少幼儿疾病的发生,幼儿园要帮助家长们全面掌握预防手足口的相关知识。
1. 疫苗接种
疱疹性咽颊炎没有疫苗,手足口可以接种二类 EV71 疫苗,对肠道病毒 71 型(也是最危重症的一型)感染的保护率达 90% 以上,6 个月至5 岁的孩子可以选择接种。
2. 勤洗手
手足口病通常会有3-5天的潜伏期,孩子大小便后、带孩子外出回来时,都要给孩子勤洗手,外出的大人也要洗手洗脸,在与孩子接触前,要换外套,避免病毒接触。
3. 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比如地铁、公交车,人员拥挤,空气流通性差,孩子容易接触到病源。
4. 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要保证室内勤开窗,通气通风。
5. 避免接触患病的孩子
如果小区里或者幼儿园已经有了手足口病的孩子,请不要再让他们接触,这是最直接的病毒传播源。
6. 注意饮食卫生
不要让孩子吃一些生冷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避免致病菌。
7. 增强体质,加强锻炼
不要挑食,要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营养均衡。另外,要带孩子多晒太阳(但要避免日光暴晒),每日都坚持户外运动,增强体质。
8. 定期消毒
孩子的玩具、用具要做到定期消毒,孩子的衣服要经常放在阳光下暴晒杀菌。
手足口 VS 疱疹性咽颊炎怎么辨别?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颊炎在临床上也是很难区分的,有的手足口病病人只有咽峡部出现疱疹,但一般来说手足口病表现为口腔溃疡与咽峡炎很易区别的,如何更全面的区分是手足口病,还是疱疹性咽颊炎呢?
1. 从疱疹的位置鉴别:
相同处: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感染后,口腔的咽部和软腭都会长疱疹。
不同处:感染手足口的孩子,除了口腔咽部和软腭有疱疹外,孩子的口唇、手和脚,包括肛门周围,也会长有透明小水泡,有时膝盖和手肘也会有皮疹。
2. 从症状上鉴别
相同处: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咽痛。
不同处: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是先发热再发现疱疹,突然性的高热不退,体温在 39~40 ℃ 左右,发热时还可能伴有抽搐,随后就诊时发现口腔有泡疹,孩子咽痛明显,吃东西哭闹难受。发热时间会持续 3~5 天。
大多数的手足口是先发出疹再发热(有的也会无热),一般是中低热,体温不高于38.3℃,咽痛症状比较轻,甚至有的孩子没有咽痛症状,发热 1~2 天就恢复正常。
3. 哪种更可怕
疱疹性咽颊炎来得更凶猛,会让家长慌了阵脚,但从并发症来说,手足口要更危险。
疱疹咽峡炎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重症病例,而手足口却有 1% 左右的重症病例,尤其是 3 岁以下的孩子,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有的时候甚至危及生命。
在发现孩子手脚长水泡后,更需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没有重症表现。